领域代码: 095138
一、学科简介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城乡规划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将农村发展的研究、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服务农村发展的技术管理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与研究人员20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依托“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等7个省级平台以及湖南工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校内科研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逐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与政策、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等4个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系统掌握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规划与设计、农村环境治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农村公共管理、农村规划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
3.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4.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简介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方向简介 |
1 | 农村区域发展与政策 | 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综合评价农村政策的效果,研究现行的农村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政策等,探索农村区域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政策建议。本方向充分结合社会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优势,对当前农村各项发展政策和法律保障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
2 | 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 |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发展与运营中存在管理政策不明、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措施体系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对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人才开发、管理组织完善等方面的研究,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支持。本方向充分结合管理学科优势,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与服务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
3 | 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 | 针对农村区域规划滞后现状,通过乡村居民点布局规划、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等不同领域的规划研究,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低、公共设施和服务难等问题,为不同类型的农村提供综合规划方案。本方向结合城乡规划专业优势,在生态乡村规划和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 |
4 | 农村环境治理 与保护 | 针对农村区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对不同农村的生活垃圾、农业面源和畜禽粪污染等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和统计研究,因地制宜地为上述典型农村污染源治理提供相关的治理和修复技术。本方向可结合资环类专业优势,在水、土污染治理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 |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3-5年。
2.第1学年内原则上完成所有课程学习。提前毕业者按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执行,总学分不低于34分。
3.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总学分 | 学位课程 | 选修课 | 实践环节 | 学术活动 |
公共课 | 专业课 |
≥37 | ≥32 | 10 | 12 | ≥10 | 4 | 1 |
五、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成立学科方向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考核,实行集体指导。校外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责任人,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农村发展社会实践与业务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主要来源于与“三农”工作密切相关的党政机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六、课程设置
农村发展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开课 单位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学位课 | 公 共 课 | 91002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10学分 |
91002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91003004 | 研究生综合英语 | 4 | 64 | 1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91003002 | 科学与人文素养B | 3 | 48 | 2 | 研究生院 | 考试 |
专 业 课 | 01511022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试 | 12学分 |
01511023 | 农村社会学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1024 | 农村公共管理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试 |
01511025 | 农村发展规划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1026 | 农业环境保护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试 |
01511027 | 农村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 | 2 | 32 | 1 | 城环学院 | 考查 |
选 修 课 | 01512030 | 农村公共政策分析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试 | ≥10学分 |
01512031 | 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试 |
01512032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利用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2033 | 农村社会工作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2034 | 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2035 | 农村自然资源与管理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2036 |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01512037 | 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 | 2 | 32 | 2 | 城环学院 | 考查 |
必修环节 | 91000001 | 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 | 4 |
|
| 研究生院 | 考查 | 必修5学分 |
91000002 | 学术活动 | 1 |
|
| 考查 |
补修课 | 01500007 | 城市社会学 | 按本科教学计划执行,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 | 城环学院 | 考查 |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补 修 |
01500008 | 城乡规划原理 |
注: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门。
七、实践环节及要求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洞悉学科最前沿技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宣讲会、作专题报告、参与学术沙龙等,鼓励有条件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参与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6次(其中校级学术活动不少于1次),并且每个学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前,需就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至少做2次学术报告或技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学院对其学术活动进行考核并报学校研究生院存档,对考核合格者记学术活动1学分。
2. 教学、社会和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计1学分。由导师和学院组织考核。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或第4学期,主要包括本专科生课程的助教、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教学辅助工作,工作量应不少于32课时。
社会和科研实践2学分。要求研究生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承担与导师研究课题相关的工作,在导师或项目负责人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或者在假期期间到相关的企业或研究所、产学研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总结报告作为考核依据,社会实践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
研究生要求至少选择一个实践类型,提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报告并得到导师认可,满足要求者计1学分。如果入学前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年以上,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1年以上项目研发,经原单位证明和研究生院批准,可以免修教学、社会和科研实践。
八、培养计划
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后,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内、校外导师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培养计划包括研究生培养主要进程、研究课题的大致方向,研究课题的大致方向,选课及必读文献等,培养计划制定后,应依照执行。学院成立学科方向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考核。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内容包括:文献阅读与综述、选题与开题、学位论文撰写、论文评阅与答辩。
1.文献阅读与综述
研究生应阅读经典学术著作和一定数量的中文外文文献,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科学问题,开题时阅读中文文献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
综述应在开题前完成,字数不少于2000字,并应得到开题报告会专家认可。
2.选题与开题
一般在第3学期初期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 选题应结合科学前沿和行业中的重要问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题目和具体内容,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实际价值和工作量。选题完成后通过开题,经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确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未通过的则延期3个月再给予1次开题机会。
开题一般在第3学期中期进行。
3.学位论文撰写
通过开题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时间不应短于1年。专业学位硕士要求中文文献不少于4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应该逻辑严谨、论证有据、资料翔实、图表清晰、行文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格式必须符合国家学位委员会和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的具体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0字。
4.论文评阅与答辩
(1)论文评阅需通过审核,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利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量和深度;方案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等。
(2)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所有环节,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所有申请答辩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需进行预答辩,由预答辩专家小组在预答辩结束后给出通过预答辩、未通过预答辩及经修改后通过预答辩的决议。一般为3月底完成。未通过预答辩的学生论文应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延迟半年重新申请答辩。
(3)通过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需进行检测,凡未按要求参加论文检测的研究生不能进行答辩,理工科类检测相似比在15%以下,视为通过检测,研究生学位论文经相似性检测通过后方能送审;
(4)送审论文采用三份双盲评审制,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校内专家盲审,校外评审专家不得少于两人。送审后能否参加答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三位盲审专家评阅意见中,只要有一份意见认为不能答辩,其余两份意见如果不都是良好及以上结论,则视为该论文不合格,不能参加答辩,论文须经修改后重新送审。论文须经专家评阅,合格后方能参加答辩。
(5)答辩委员专家由5名或7名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导师不得作为专家参与所带研究生的答辩投票工作。
答辩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一般为5月底6月初完成。
5.发表论文及其他
在申请硕士学位之前,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不含增刊、论文集)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论文至少1篇(注:必须以湖南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或专利授权至少1项,或撰写的政策建议报告获市厅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进入实践应用(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或撰写的理论性文章或调研报告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公开发表(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身份),方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6.申请提前答辩,应满足以下条件
(1)综合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优异;
(2)要求所学课程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平均成绩应在85分以上;
(3)发表SCI、EI收录论文1篇或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发表论文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
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十、中期考查环节
1.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考查。要求研究生修完所有课程(含专业学位的专业实践课程)并完成相应学分。
论文进展主要考查研究生与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包括试验、调查等工作完成情况,科研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等。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4学期中期完成。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主要内容是学位论文完成程度,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研究生改进。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5学期中期完成。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
十一、学位授予
取得规定学分、完成规定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审,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二、必读的著作、学术期刊
1.主要学术著作
[1] 周晖等,农村政策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2] 吕新发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3] 农村经济管理理论与实务.教育部,财政部组.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4] 蒲春玲.农村公共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5]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甘国斌.农村政策与法规案例解读.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7] 宋洪远.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8]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政策法规调查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9] 张新文.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我国农村扶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0] 周晖.农村土地政策与管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1] 胡跃高.农业发展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12] 朱道华.世界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3] 阮文彪.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4] 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5] 林毅夫著.《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6] 贾生华,张宏斌著,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7]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 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0]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机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1]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2]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3]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4] 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5] 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6]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7] 魏后凯等.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28] 张车伟著.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29] 刘永佶.中国农村经济:理论探索与田野调研.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0] 张春霞.农村经济核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1] 汪慧玲.农村自然资源评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2] 张泉.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3] 张可时.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城镇化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4] 宋洪远等.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2006-2012).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35] 黄正林著.农村经济史研究:以近代黄河上游区域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15.
[36] [英]尼克·盖伦特等著,闫琳译.乡村规划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37] 顾朝林.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8] 刘利轩著.新时期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39] 陶雪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0] 花明等,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1] 赵军.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42] 孟志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3] 王夏辉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模式与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4] 宋秀杰,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5] 周家正.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2010.
[46] 左玉辉.农村环境调控.科学出版社, 2008.
[47] 梅旭荣.中国农业环境问题.科学出版社, 2011.
[48] 唐华俊著.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
[49]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
[50]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1] 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主要学术期刊
[1] 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农业部主管.
[2]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科学技术部主管.
[3] 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
[4] 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5] 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主办,农业部主管.
[6] 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主办,农业部主管.
[7] 农业与技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
[8] 区域与全球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
[9]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学会联合主办,农业部主管.
[10] 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11] 中国农史,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教育部主管.
[12] 现在农业科技,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
[14] 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1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
[16] 地域研究与开发,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河南省科学院主管.
[17] 水土保持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18] 中国生态农业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19]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农业部主管.
[20]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农业部主管.
[21] 资源科学.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
[22] 环境科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23]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
[24] Global Food Security-Agriculture Policy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全球农业安全、政策、经济与环境.
[25]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农业工程与应用.
[26]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
[27] Journal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e,农业生产.
[28] Outlook on Agriculture,农业展望..
十三、主要参与专家
赵先超、黄程、刘建文、张陶新、李晓勇、张旺、谭晓波、陈光明、廖剑宇、鲁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