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期,是“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期,也是学校获得博士授予单位后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机遇期。
为科学谋划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增强办学水平和争先晋位实力,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制定或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湖南省教育厅印发的《高等教育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方案》和株洲市政府印发的《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办学成就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城市与环境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和依靠全院师生员工,走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着力破解学院发展瓶颈,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坚强有力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党委荣获湖南工业大学2019-202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的思想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着眼长远抓好建章立制,积极稳妥地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支部“五化”建设取得实效,党员发展工作稳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在青年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举办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了“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杆。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学院党政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于2016年整体搬迁至崇业楼(原老冶金楼),办公及教学场地总面积3353m2,五年来建成多媒体大教室6间、各类专业教室17间、实验室6间、教学机房3间、教师休息室2间,新增实验仪器设备312台/件,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城市虚拟设计实践”教育部协同育人合作基地,新建“生态人居环境设计”和“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等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环境生态工程于2020年通过新办专业评估并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乡村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课程先后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入选湖南省首批研究生高水平教材。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同类学院先进行列。
(四)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科研平台建设在学校二级学院中位列前茅,新增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专项实验室1个、湖南省绿色工业与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基地1个。五年来,学院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60余项,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含子课题)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出版科研著作23部,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并实现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的突破。
(五)学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研究生培养类型不断拓展,学位点布局更趋合理。学院拥有人居环境设计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点、“绿色包装与安全”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包装废弃物高效能源化技术与装备”培养方向博士点,同时为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博士点建设学科“乡村振兴与生态设计”方向三的主要支撑学院之一。
(六)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七)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学院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以“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发展”为主题的“镇院合作”试点,先后在醴陵市枫林镇等全省10余个乡镇进行“镇院合作”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镇院合作”为标志的社会服务品牌,社会反响强烈。学院组织编写的《筑梦,圆梦:共话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中国日报、中国经济网、央广网、中国网、新湖南等全国30多家媒体给予广泛宣传报道,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形成的强劲改革动力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科教兴国等七大战略,明确了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工程,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深入推动“四新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和卓越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改革举措,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形成了强大的动力引擎。
2、“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决策形成的重大历史机遇指引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上国家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既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行方向,也为学院服务社会赋予了新的使命。我院作为资源环境与建筑规划交叉融合发展的学院,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焕发全新创新活力。
3、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形成的广阔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中明确了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发展定位,“三高四新”已经成为湖南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使命任务。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目标,既需要规划引领,更需要节能环保等技术支撑。学院开设的城乡规划学科专业可以为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以及株洲市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开设的环境生态工程学科专业则可以为株洲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供学科支撑,进而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挑战
1、学科专业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优势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专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学科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国家级的教改课题尚未取得突破,高水平的一流课程数量偏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整体学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存在不足。
4、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待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有待突破,服务社会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5、办学条件还需大力改善,精细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干事创业的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从严治党,依法治院,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助推新时代湖南工业大学高质量发展以及株洲市、湖南省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全院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强化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政治保障。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健全和优化“三全育人”体系、“五育并举”体系、教学建设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深化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观念,加快推进高效能治理体系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高能级支撑平台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夯实基础、练强内功、厚植优势、凸显特色,打造高层次办学成果。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机制、激发动力、提升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围绕学科专业融合、教育资源配置、治理能力建设、队伍提升发展、管理机制创新等重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系统性、靶向化改革,有效激活学院创新发展动力引擎。
(五)以激励奋斗为导向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敢于创新的“奋斗型”干部脱颖而出;拓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人员的成长渠道,构建促进共同奋斗的出彩舞台;强化激励导向,建立健全激发教职员工奋斗激情与创造动力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奋斗为荣”的良好生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以及株洲“生态强市”战略目标为契机,着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并具有资源环境与建筑规划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主要指标
1、学生规模
“十四五”末,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扩大到1150人左右,本科生规模扩大到1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扩大到150人以上(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保持在10人左右)。
2、办学环境
进一步改善现有办学条件,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优良办学环境;力争新建完成城市与环境学院教学大楼(与轨道交通学院联合建设,现已列入湖南工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现名轨道交通与协同创新产业大楼)。
3、学科发展
新增“城乡规划学”一级科学学位硕士点;力争新增“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效支撑“设计学”新增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专业建设
推动现有本科专业协同、特色发展,力争新增“地理信息科学”(或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增城乡规划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争将1个以上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争现有专业实现通过国家各类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零的突破。
5、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规模更加优化,水平明显提高。专任教师总人数达60人以上,力争每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3人以上,力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50%;力争新增省部级人才1-2人;力争1个团队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力争1个团队入选省级优秀教学(本科、研究生)团队。
6、教学工程
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力争实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及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零的突破;新增4-5门课程成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力争新增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2门课程入选湖南省思政示范课程;力争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7、人才培养
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本科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20%;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继续提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省级获奖数实现翻番,力争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5-10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数目实现翻番。
8、科学研究
力争国家级课题立项不少于5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3项以上;横向项目数实现总量翻番;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突破500万元;获得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着力建好已有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9、社会服务
以“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为品牌建设1支学科交叉、方向稳定、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实现3-5项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科技成果转化总收益达800万元。
10、开放办学
获批国家留基委出国项目人数3-5人;本硕博学生出国交换学习或攻读学位年均不少于2人。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结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实现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突破,开创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一)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健全完善学院系部本科教学目标考核工作,进一步实施教学综合改革,进一步放大学院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强化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新模式,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构建“人人成才”新环境。
(二)强化一流专业建设
围绕“凝练特色、紧扣特色、突出特色”的主线来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建设则要进一步重点实施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下的“6+N”全要素改革,探索实施“智能规划—智慧设计”创新实验班;环境生态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进一步凝练专业发展特色,突出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导向,探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实验班;建筑学本科专业建设要进一步突出双融合、多口径、强能力的培养导向,探索实施“绿建—智建”创新实验班。
(三)扎实推动一流课程建设
营造学院良好一流课程建设氛围,持续推进多元教学模式实施与改革,努力将“系部骨干教师—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引导成为一流课程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并着力将一批特色课程打造成为校级、省级一流课程,力争将《乡村规划原理》等课程建设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力争每个专业拥有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从而最终实现省级一流课程在所有本科专业的全覆盖。
二、开发第一资源,打造一流队伍
(一)加大工作力度,组建一流师资队伍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人才队伍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选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着力加强高水平学科队伍的建设。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传帮带计划,着力营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努力工作、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探索创新路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改善师资结构不优、高职称教师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不高且高度集中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保证学院各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凸显特色优势,推进学科提质
(一)围绕面向“生态文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
围绕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株洲市“生态强市”战略目标建设,主动对接株洲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积极融入株洲市节能环保产业链,有效支撑好株洲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建设,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设置特色研究方向,持续推进“双碳目标”相关学科方向建设,进一步增强学院在绿色低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二)围绕面向“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
围绕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株洲市湘赣边区乡村振兴行动,积极发挥乡村规划学科优势,助力建设好湘赣边美丽乡村走廊,有效支撑株洲市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在“城乡规划学”学科领域设置特色研究方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学科方向建设,开展好以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为主要依托的“湖南工业大学乡村调研湖湘行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学院及乡村振兴研究院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三)紧密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增强学科服务社会能力
紧密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发展适应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需求的节能环保类专业,做强“两业融合”人才培养文章,主动对接株洲市装配市产业链,组建未来城市建设研究院所,深度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学科服务社会能力。
四、强化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一)强化鲜明特色,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
结合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凝练方向,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资源环境、乡村规划、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等研究方向上至少形成2个以上特色较鲜明的研究团队,着力推动研究团队的科研创新突破。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进一步夯实现有科研平台工作,建设好现有科研平台,注重创新,产出标志性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把牢科学研究方向,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三)加强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强化政产学研深度合作,适应科技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强化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在与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找准对接的关键领域,主动对接和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形成校地良性互动的局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四章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根据学院“十四五”发展总思路、总目标、总要求,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明确任务清单,确保各项任务可操作、可考核。专门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二)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以及“三重一大”的决策作用,加强全院全员的执行力和管理效能建设,推动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上级部门、师生员工、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机制保障
深化管理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强劲动力和强大合力。加强任务部署、责任落实、检查考核,形成促进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把规划目标达成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科室、各系部及教师员工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条件保障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能力。加强实验室管理,加大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率。
二、组织实施
(一)广泛宣传,凝心聚力
通过会议、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对规划内容、精神的解读,增强全院师生员工对学院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将规划实施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过程。加大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和典型经验的宣传,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学院、人人支持学院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分工,协同推进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扎实推进。提高各科室、各系部的规划执行意识和执行力,在学院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落实,协调推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监测,注重绩效
定期开展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和完成情况与成效的跟踪监测与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开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按照“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达成”的原则,建立年度、中期和规划期满后的绩效评估制度,及时总结规划实施与目标达成情况。
附:城市与环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城市与环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类别 | 分项指标 | 2025年末 | 指标 属性 |
学生规模 | 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人) | ≥1150 | 预期性 |
本科在校生规模(人) | ≥1000 | 预期性 |
在校研究生规模(人) | ≥150 | 约束性 |
在校博士生规模(人) | ≥10 | 预期性 |
办学条件 | 新建学院教学大楼(栋) | 1 | 预期性 |
学位点与学科建设 | 新增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个) | 1 | 约束性 |
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点(个) | 1 | 预期性 |
有效支撑新增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点(个) | 1 | 预期性 |
专业建设 | 国家级一流专业(专业建设点)(个) | 1 | 预期性 |
省级一流专业(专业建设点)(个) | 2 | 约束性 |
通过国家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专业(个) | 1 | 预期性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总数(人) | ≥60 | 约束性 |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 ≥50 | 预期性 |
新增省部级人才(人) | 1 | 预期性 |
每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人) | 3 | 预期性 |
培育省级研究生教学团队(支) | 1 | 预期性 |
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支) | 1 | 预期性 |
教学工程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数 | 1 | 预期性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1 | 预期性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4 | 约束性 |
省级思政示范课程 | 2 | 预期性 |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 1 | 预期性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研究生年度就业去向落实率 | 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 | 约束性 |
本科生考研升学率 | ≥20% | 预期性 |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省级各等次获奖数 | 实现翻番 | 预期性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数目 | 5 | 约束性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省级立项数目 | 实现翻番 | 预期性 |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 1 | 预期性 |
科学研究 | 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 | 5 | 预期性 |
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数 | 3 | 预期性 |
横向科研项目立项数 | 实现翻番 | 约束性 |
年均到账科研经费(万元) | ≥500 | 约束性 |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 | 1 | 约束性 |
社会服务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3 | 约束性 |
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总收益(万元) | 800 | 预期性 |
建设“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团队(个) | 1 | 约束性 |
开放办学 | 获批国家留基委出国项目人数(人) | 3 | 预期性 |
年均本硕博学生出国交换学习或攻读学位人数(人) | 2 | 预期性 |